
Ming-Wei Yen
想成為法語作家的野心
Yen的故事
我們今天的訪問者是Ming-Wei Yen,台灣高雄人。大學時就讀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熱愛哲學與文學。目前旅居法國巴黎研習法語,未來將申請巴黎的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大學的跨領域哲學社會學碩士學程。
訪問者:Yoshi Emanuël
您好Yen, 非常高興能邀請您來到荷蘭台夫特參加這次訪問,可以請您為我們的閱者講述您的經歷嗎?
非常感謝您的邀請。當然沒問題。綜觀目前的世界情勢,許多台灣的年輕人想要為台灣這個國家發聲。而我對於台灣政治也一直有非常濃厚的興趣,希望捍衛台灣的自我價值。我在台灣時參加了政黨、加入遊說、不斷為了台灣政治而努力。
那您認為您的社會哲學背景有為您的經歷造成影響嗎?
這是一定有的。社會科學和哲學一直以來是我有興趣的議題。兩者都提供給我不同面向的思考脈絡,也使我更加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積極參與台灣政治後,讓我更想要了解世界其他地方的社會思辨及思想體系。過去曾有幾次歐美旅行的經驗,讓我發現在兩者之間,我與歐洲可能比較有親緣性和共鳴。因此我選擇歐洲作為留學地。不同的政治形態與理念在不同歐陸國家之間相互碰撞。這樣不斷的交合雜揉是我一直嚮往且想要身歷其境的。
現階段來說,您在巴黎學習法語以求得更高學位的機會。可以請您簡述這段學習法語經歷嗎?
起初,我有在台灣接觸一點法語電影及會話。但當我來到巴黎後,我發現簡單的法語無法使我的專長更加融入法國政治討論及社會科學知識。我告訴自己如果想要完全沈浸法國的自由底蘊,我必須學習法語並且活用他。因此我現在巴黎上語言學校。然後不幸的是新冠肺炎的爆發導致許多事情無法順利進行,我的語言課程也轉為線上授課。
可以請您簡述法語在您的學術背景的重要性嗎?他是如何與您產生共鳴的?
如果你綜觀整個政治思想學的歷史,你可以發現很多法則都可追溯到法國。而且,很多社會思想家和哲學家都來自法國。我相信法語的確與我的背景密不可分。
您在語言學校是如何學習法語的呢?或者您有哪些創意的法語學習方法?
我感覺當你身處法國,語言學校能給你的知識其實很有限。尤其在日常生活,許多厘語或片語是你無法在教室學習及體悟的。這時你就需要展現一點探險家精神。來到大街上,人們會以不同的方式、詞彙和態度與你交流。除此之外,法國文學、社會學或哲學中的理論概念也需要更高的語言基底去支撐。因此單靠語言學校是遠遠不夠的。
有時候我在語言課上也感覺同學對法語的熱情沒有那麼強烈,私底下的時候,同學們還是用英文交談。我覺得這樣很可惜,尤其當老師非常努力的想要教學和幫助你的時候。可能同學們只是擔心說錯,但我認為一個享受學習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應該害怕犯錯。
平時沒有課程的時候,我很常去kiosque,是在巴黎很常見的報章雜誌攤。那裡通常有很多雜誌,我很常在那裡看雜誌。
“唯一小可惜的是巴黎不靠海。我在台灣大學時,那朝海的霞光是如此無法忘懷,也讓我想用不同的語言去抒發。”
Ming-Wei Yen
您平常都讀什麼樣的雜誌?
我最常讀的是「Philosophie」,主要闡述許多哲學相關議題。雖然篇幅不大,他們積極收集世界各地的軼事。其中他們尤其關注法國政治時事,並利用哲學思考做出反饋。舉例來說,當時新冠肺炎期間,萌生了許多當今生活型態、全球化和病毒控管等議題。他們會藉此反思:「我們因何待在家中?」
除此之外,雜誌中也富含許多歷史反思及討論,也提供對於社會現況的詰問與提問。最重要的是,這本雜誌並不像學術期刊般艱澀。我尤其喜歡其中的訪問環節,訪問者會適時提問並找到生活中的會學,使得訪問變得更加貼近生活,同時整篇專欄也會更加口語而易懂。
另一本雜誌我想亦推薦的是「Science Humaines」。這本雜誌則更加著重在社會科學、心理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等更加實際的面向。他們試著融合不同的學科於一個單項議題中。例如這個月的主體是「la force de vivre (生活的動力)」。整本雜誌的主軸會都圍繞在一個提問:「我們如何活?」
就我個人來說,我認為這個主題正反映著現今新冠肺炎的議題。許多人間接或直接地被這波疫情所影響。人們失去工作並且急需生存。此時,他們倡導人們反問自己:「我們是被什麼動力所推動而生活者?」「什麼是快樂?」「快樂從何而來?」「為何我們感到悲傷?」
最後還有一本值得推薦的是「Alternatives Économiques」。
可以請您簡述最後一本的標題含義嗎?
Alternatives Économiques 代表著現今資本主義的世界,每個城市在資本主義的澆灌下顯得扁平。這本雜誌想要讓我們反問現今的世界議題,例如:氣候變遷、經濟失衡、債務問題等。這些問題都是非常直觀的,我覺得非常值得一讀。
這真的是很棒的分享。我們也希望閱者和一些法語學習人士能以此收穫更多。
我很榮幸。我自己非常喜歡利用閒暇時間閱讀雜誌。對我來說,這是一種消遣及休息,尤其我剛讀完枯燥的學術書籍的時候。我並不是一個喜歡上社群媒體的人。說實話這蠻矛盾的。一方面我非常喜歡科技而且喜歡研究科技與人的關係另一方面我也似乎跟科技有點脫節了。
非常有趣的觀點。在一切結束之前,您有什麼對法語學習的未來期許? 您想要在未來達成什麼嗎?
我還有很多困難需要達成,我希望我的法語可以更上一層樓。除了日常溝通也能更深入到一些學術討論或辯論。另外我也希望自己能多撰寫,因為這能夠把我腦海裡的想法有條理的表達。最後當然我也希望自己的法語程度能讓我有資格申請巴黎的碩士學位。
我的終極理想是寫一本法文的小說,小說包含許多台灣的、追求民主自由與人權運動相關的小故事。從這些故事中我想述說我們自己,也就是身為一個台灣人的渴望,以及這些追求與法語讀者之間的共鳴。
您來歐洲一陣子了,您最想念台灣的什麼?
應該是台灣的夕陽和海潮聲吧!歐洲的一抹晚霞和台灣是十分不同的,即使他們來自同樣的太陽。台灣的日落是如此的短暫且迅速,同時間所有周遭的聲音及變化也渲染其中。車聲、行人聲就這樣入侵這道風景,逐漸展開你的感官。在歐洲,日落幼時如此漫長,宛如一縷悠然的換境。他讓你掇拾著白天的吉光片羽及簇湧而上的黑夜新絮。唯一小可惜的是巴黎不靠海。我在台灣大學時,那朝海的霞光是如此無法忘懷,也讓我想用不同的語言去抒發。

Interested in more content? You can find EQ on: